按照农事农时,当前正是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育苗的营养钵制钵备种时节,而在江苏南通、盐城等传统优质棉主产区,却鲜见成排的棉花苗床和赶制苗钵的农民。深度了解得知,除了与当地的棉花生产总体下行趋势有关外,与棉花种植茬口的安排布局在长江流域传统棉区悄然调整关系紧密。
据了解,内地棉花连续多年面积及产量大幅调减后,其生产经营优势在内陆渐渐消失,如江苏,多数产棉县区的棉花种植规模已不如青椒、韭菜之类,农业统计已不在其列。尽管地方政府近年加大了种棉的生产销售性补贴(江苏大丰棉农2019年拿到的2018年度植棉补贴为每亩500元,比往年每亩高出240元),有些近年植棉的老龄棉农今年拟增种一些棉花,但总体性的面积产量下滑依然难以控制。
盐城农业部门的棉花种植专家反映,棉花产业优势在长江流域退去后,仍有部分恋棉农民小块化、碎片型分散种植一些棉花,全省有30-50万亩的零星累加植棉面积分布于长江以北传统棉区。江苏农技推广部门在轻简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上没有因种棉面积减少而放松工作,在外引内研、科研试验的基础上,逐步研试出旨在简化棉花栽培方法,减少人力物化投入,增加植棉经济效益的新举措,即集中共育式的穴盘育苗移栽和推广晚茬麦后棉播种。前者以工厂化生产形式,用穴盘基质培育棉苗,风险、投入低,生产效率高;后者劳动强度轻、自然风险小、生产投入降,比较适合老年农民采用,经过推广宣传,愿意接受尝试且取得较好收益的农户较多。
日前,盐城郊区一种子经营户反映,他们今年春季销出的棉花种子估计只能培育千亩左右大田移栽用苗,而当地农业部门统计到的2020年度全区植棉面积却超过2019年,将达到3000多亩。农技人员调查分析,有超过半数的农户将选择麦(油)后棉种植的茬口模式,即在待麦子、油菜收获后破地种棉。如果其时气温不宜棉花出苗生长,棉农会铺上地膜。麦后棉生育期短于钵育移栽棉,但只要管理措施跟上,仍可拿到早栽棉80%左右的产量效益,更主要的是主产投入较少,生产管理宜机性高,是一种传统植棉技法的创新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