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龙头上演“变形金刚”

百检网 2022-02-11
“皮革业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它的生命力很强。”浙江卡森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明发的这句话,代表着海宁皮革企业的心声。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众多中小企业因为抵御不住寒流的摧残纷纷倒下。不过,对于一部分皮革企业的领跑者来说,这次危机让他们在思维和行动上开始学会“变通”,重新起步的他们已经看到了“微笑曲线”。卡森和蒙努这两家海宁皮革业中出口*多的企业就是其中的“变形金刚”。

  卡森

  5年内开100家内销专卖店

  细心的市民已经发现,在杭州秋涛路华东家具城里有一个名叫“卡森之家”的店铺。店内销售的皮沙发皮质柔软,做工精良。大家也许不知道,在2006年这一年,美国家具行业销售的每四套皮革沙发中,平均至少有一套是和这个店铺的皮沙发一样来自卡森。

  浙江卡森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明发告诉记者,卡森创立于156 0190 2607年,至今已有着14年的家具出口历史。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卡森产品*大的输出国。但是一场金融危机使得好景难长。“金融危机对我们这样的外贸企业影响很大。美国人房子都不要了,还会买我们的沙发吗?”张明发介绍,卡森的皮沙发占公司总出口的80%。在金融危机出现前的2007年,销售下滑的趋势就已经显现。

  由于市场表现不佳,过去将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的市场定位,也不得不面临调整。在此之前,卡森在澳大利亚和英国一共开设了24家连锁店,于2002年在澳大利亚注册的“easyliving”品牌和2004年在伦敦注册的“emporio”品牌,都以平民化的经营方式和超市式的店铺设计取得了成功。

  自感危机之后,卡森在2007年开始把这种模式转向内销市场。当年8月,卡森之家旗舰店在上海凯旋路闪亮登场,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主打品牌为“Easyliving Furniture”,经营情况与市场反应都相当不错。随后在杭州、大连也相继开出专卖店。

  卡森的规划是,五年内在全国主要的大中城市以专卖店、加盟店等形式迅速拓展市场,实现店铺规模100家以上,创国内的**品牌。

  国外养牛,国内制革

  走进卡森总部大厅,一个绿色牛头的英文LOGO格外显眼。张明发解释说,公司取名“卡森”寓意为“上下一致,独木不成林”。LOGO上的两只牛角象征初生牛犊不怕虎,富有闯劲。而这两层意思在卡森转型升级中正好体现得****。

  “以往我们只做生皮加工和沙发,现在要再向两级延伸产业链。在生皮加工前端,我们自己养牛,屠宰以后,牛皮用来加工,牛肉销往国内。而在沙发的后端,我们开创自己的品牌。”

  用张明发的话说,自创品牌道路走得很痛苦,现在基本不赚钱。2009年3月,卡森全资收购了英国Sofas UK公司。该公司在英国拥有26家专卖店,2008年销售收入1340万英镑,在英国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海外并购,卡森进入了发达国家的零售市场,直接面对中高端消费者,跃升到了价值链的顶端。

  一面在打自主品牌,一面产业调整。据张明发介绍,当初看到超市里卖的豆油60%靠进口,卡森便开始在巴西买地种起了大豆。现在已经有了**批收成。

  此外,不甘寂寞的卡森还喊着“做强制革业,做大房地产业”的口号进军了房地产市场。“我们参股了海宁皮革城的建设,在安徽、江苏也有房产项目,海南博鳌也有个项目即将动工。”

  今年持平,明年回升

  “皮革业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它的生命力很强。”采访中,张明发语重心长地说。

  “国家或者地区的竞争力*终还是靠制造业,目前卡森投资的皮革之外的行业都只是短期效应。比如造房子,再过10年也许就饱和了。但是老百姓对于皮具的需求不会变。”

  出于这样的认识,卡森将皮革列入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普通的升级只是产业链外延式的扩大,而不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一套卖3000美元的皮沙发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现在能卖到5000美元,这才是真正的产品升级。”

  如今,卡森的发展模式由“做大做强”向“做优、做精、做专”转变,并将发展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的汽车坐垫革产品的推广。现在卡森重点开发的绿色环保汽车坐垫革产品已进入市场拓展阶段。还与大众、福特、通用、马自达等汽车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无论是产量、销售收入还是市场份额,都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地位。

  今年1-9月,卡森实现外销1.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今年七八月时销售开始回升,10月订单略微增多。预计今年将比去年略增2-3个百分点。明年整个形势可能回升。”

  蒙努

  从15人到9000人的跨越

  走进蒙努的生产车间,一股淡淡的牛皮味道扑面而来。只见工人把一整张从美国进口的牛皮平铺在操作台上,然后按照模子,娴熟地用刀子划下一张小牛皮,打上编号,放在一边。

  负责缝纫的工人接过这些小牛皮,在缝纫机上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一个真皮沙发套就呈现在记者眼前。

  “我们的牛皮从国外进口,在海宁生产成沙发套,再出口。”蒙努集团副总经理金训林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说。谁能想到这个曾拥有9000名工人的生产基地创办之初只有15名工人。

  1993年7月,蒙努创始人、董事长岳姚祥带着10万元资金、15名工人起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家集皮革服装、布艺沙发套、真皮沙发套、皮革、成品沙发及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全国大型企业。起步虽晚,但速度很快,一跃成为海宁皮革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金训林用三个数字向记者展示蒙努鼎盛时期的面貌。“2001年前,蒙努工厂占地面积是110亩,到2007年扩展到近1200亩;员工人数也由900人,发展到9000人;销售额从1亿元增加到33亿元。”

  “这段时间是蒙努的飞速发展期,我们的生产规模扩大,销售额猛增,产品也从皮衣拓展到沙发、沙发套等。虽然不是用的蒙努商标,但在美国市场随处可见我们的OEM产品。”

  蒙努的沙发套销售额占企业总额的90%以上,实现年产沙发套300万套。其中200万套出口到美国工厂,100万套自己再加工成皮沙发出口。

  应对危机“缩紧拳头”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蒙努迅速调整2007年后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我们认为公司前5年发展非常迅猛,后5年应该平稳发展,企业需要休整一下。”金训林说,其实早在2007年下半年蒙努的销售就开始受到影响,但那时候影响不大。2007年实现销售33亿元,去年这个数字为35亿元。问及今年的销售情况,金训林认为今年这个数字会再收缩一些。

  “今年销售额比去年少,一方面是销售在萎缩,另一方面我们的规模也在压缩。”

  据了解,蒙努压缩生产规模动用了“大手笔”。沙发和制革的生产规模分别压缩了近三分之一,皮装生产规模保持不变。员工人数从鼎盛时期的9000人锐减到现在的6000人不到。

  “缩紧拳头”的另一方面,现在蒙努对订单的选择也变得“挑剔”。

  “现在是有的放矢地接订单,专挑利润率高的做。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皮装款式微利也会接。虽然生产规模缩小,但还能保证利润空间。”

  “粗粮细做”抢占市场

  采访中,金训林介绍,蒙努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在2500元左右,这个酬劳可以与一些初级白领相媲美。他说,一个成熟的布衣工人培养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但是皮衣工人则需要两三年。

  蒙努近年来积*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行强强联合,不断地从国内以及美国、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地引进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为蒙努实施**战略打好坚实的人本基础。

  据中国皮革统计信息中心调查显示,蒙努品牌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的5.4%上升到了目前的6.7%,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蒙努认准“粗粮细做”这条路径,比拼的是原材料和制作工艺。

  “现在外部环境还没有完全恢复,美国市场原先需要1000万套的沙发,现在萎缩到600万套,要立于不败之地,就看谁抢先进入这600万套的市场。抢占的资本就是要拿出比别人更上乘的产品。”金训林说。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