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商村”,村里驻扎着数百家大小“作坊”,它们靠制作服装而生存,这个村有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土地村。土地村原本是个农业村,直到2000年五块石服装市场拆迁,大部分服装“制作人”陆续迁来,并在此落地生根,再加上物流园、纺织批发市场等一应俱全,现如今全村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从事服装加工业。
自从几年前有商家开始试水电商平台以来,越来越多的服装厂加入这个行列。在土地村,白天你很难见到悠闲的场景,随处都是忙碌的工人和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还有那贴了一整面墙的招聘广告。
向当地打听这里产业*集中的地方,街边一对正处理服装材料的老夫妻,手一指街对面说:“这些楼房里都是!”老两口告诉我们,托这些服装厂的福,他们平时收些边角料,拆一些棉花卖,一斤1.5元,平时换点买菜钱。
这是一家“家庭作坊”式的服装厂,主要是加工裤子,员工规模在10人以内,其中还包括老板、老板娘和老板的母亲。老板告诉我们,像他们这个规模的厂在村里有很多,一些规模大的厂,也有几十人上百人的。
走出“裤子厂”,隔壁就是一家“皮衣厂”,走进一楼,几个工人正在热火朝天的赶着自己手中的活路,动作十分麻利。
在皮衣厂内,所有人有着严密的分工,就好似一个流水线,一件皮衣从修整到包装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几个大老爷们熟练的“把玩”着手中的“熨斗”,只见在蒸汽中一只熨斗上下翻飞,皮衣便已挂置于衣架之上。工人之间并无太多的交流,毕竟干他们这行不只是挣底薪,更多的计件提成。
已经入秋许久,成都的天气也是时常阴雨,街上的行人大多已经厚衣加身,而在这里“耍玩”熨斗的大老爷们大多都穿着短袖,旁边还放着几台大电扇不停地运转,整个房间都是风扇呼呼的声音和熨斗接触皮衣时呲呲声。
皮衣厂的工人大多相对年轻,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原以为她是附近的住户过来打零工,一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是皮衣厂老板的母亲,今年已经75岁了,但也经常帮忙做点事情,比如处理一些服装上的细节,剪剪线头。
中午,工人们全部都停下了手头的活,一楼操作间隔壁的食堂一下就热闹了起来。每张大桌前摆着8张凳子,桌上摆了两大盆菜,一荤一素。
不到2分钟,6张大桌已经坐满了工人,原本以为跟之前那家“小作坊”规模一样,相比之前原来这是一家“大工厂”,粗略算算有50多名工人。
小张是自贡富顺人,来成都已经有年头了,现在跟老婆一起在姑父的服装厂里工作,姑父平时外出采购、供货、联系买家时厂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在打理。
小张告诉我们说他们厂一共5层楼,大概有50多名工人,每天早上8点开工,11点半午饭,晚饭5点半,一直要干到晚上11点工厂在关门休息。厂子也在附近给员工们租了集体宿舍,离厂子也就步行10分钟的距离。
正当我们想问工人们中午怎么休息,就已经有工人回到了岗位上,一抬头看表才11:42,12分钟就完成了吃饭洗碗。是什么让工人们如此的“卖命”?小张给了我们答案--工资就是**生产力。
皮衣厂工人的底薪只有几千元,但是没有工人靠死工资吃饭。因为每完成一件衣服,工人能提计件工资20多元,一般**就能做十来件,算下来一个月基本都能挣到一万多元。所以工人们心里都很明白一个道理“做得多、拿得多!”
除了质量需要过关,款式必不可少,不少的商家都是在网上寻找“爆款”,然后将中意的款式图交由服装加工厂,或者有条件的就直接在自有的工厂进行生产制作。
初入土地村只感觉街面上停满了车却只有寥寥几个行人,原以为走错了地方,却在探寻中才得知工人们都在门面房卷闸门后、在嗒嗒作响的缝纫机前辛勤劳碌。那些卷闸门放佛是宁静街道与喧嚣厂房的分隔符,而缝纫机、刺绣机发出嗒嗒声的正是这个“电商村”的成名曲。
2015年就生意火爆
【一位老板为自己的服装当模特】
【双十一期间 工人们每天加班到深夜】
【一工厂称自家的夹克在双十一可卖出8万件】
生意火
位于成都郫县安靖镇的土地村,有700多家服装传统加工厂和上百家淘宝店,每年双十一前后都是全年*忙碌的时期。
缺工人
在土地村村委会附近的兴隆街与土地街,新贴出来的招聘启事随处可见:熟练流水工、裁工、粘工……到处都缺人。
工资高
为备战双十一,不少工厂的工人都连续一个月加班到晚上,缝衣工人工资*高的一个月拿了一万多元。
11月9日中午1点过,嗡嗡的机器声从一栋居民楼内传来。近百平方米的“车间”内,数十名工人埋头坐在缝纫机前,手中的衣服快速移动。
这样的画面在成都郫县安靖镇土地村十分常见。
土地村是全国已发现的211个阿里巴巴“淘宝村”中的一个,以销售服装类商品为主。
双十一即将到来,这里上百家网商和生产工人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启“加班模式”,赶工到凌晨已是家常便饭。光是招工还不够,一网商老板还亲自上阵,当起模特,要“为自己代言”。 (华西都市报、纺织服装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