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行业的未来需用科技夯实

百检网 2021-12-20

  疫情防控期间,公众对益生菌与免疫功能的关注,让有着“健康基因”的益生菌产业依然坚挺。后疫情时代,益生菌产业如何捕捉新机遇,谋划更长远的战略布局,值得业内思考。近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益生菌分会理事长办公(扩大)会在线上举办。会议主要围绕益生菌行业热点、未来发展展开研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中国工程院院士、CIFST益生菌分会理事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浙江大学教授何国庆,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蔡永峰,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事业部食品饮料分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内蒙古伊利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云战友,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平野晋等分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室主任李凤琴,以及君乐宝、蒙牛、光明、雅培、味全、旺旺、娃哈哈、科拓恒通、河北一然、江苏微康等十多家企业高层代表参会。

图源pixabay

行业发展须突破功能性和安全性两大瓶颈

  功能性与安全性研究是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中遇到的两大科学瓶颈,已成为考验上游菌种企业研发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在对益生菌行业152 0173 3840家企业及高校院所的调研中发现,在科学研究方面,行业对益生菌的功能性研究关注度*高,占比34.13%;其次是益生菌的安全性,占比为29.26%。调研结果同时显示,益生菌安全性成为2020年的行业热点。

  孟素荷谈到,从整体情况来看,在疫情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稳定,方便食品行业、功能食品行业两个门类的需求*大。而乳制品、益生菌行业则在满足疫情中百姓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上立了大功。谈及后疫情时代益生菌行业应如何发展,孟素荷指出,对益生菌的科学研究要继续深入,临床试验、人群试验要加强。让益生菌与免疫功能的研究深入下去,并产生产业价值和市场价值。

  陈卫表示,对于益生菌产业而言,疫情是一次机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提到对肠道微生态的调剂干预。目前,国内多家益生菌相关生产厂家加紧生产,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者对于增强免疫等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对于益生菌保护肠道、调节免疫力等方面的功能也更加认可。未来,科技和产业界要“两手抓”,一手抓产业、消费者研发和提供更多优良的新菌种、新功能;另一手抓培育市场、规范行业。益生菌分会在疫情期间组织专家、企业多次专题研讨,形成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对行业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发政表示,疫情期间消费者对具有免疫功能的特殊食品需求加大,让我国益生菌的功能和安全研究更加紧迫。国内有关益生菌菌株的稳定性、功能性、安全性等相关研究要加速,这也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CIFST益生菌分会秘书长邵薇指出,随着消费需求、供给端的改变,益生菌产品的健康作用日渐显现。在未来要持续加强相关研究。张和平谈到,此次疫情促使公众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这为益生菌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益生菌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近5年基础研究、临床实验的工作进程加快。“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尽管历史短,但产品质量不差。”张和平认为,未来仍要加大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方面的工作,用数据说话。在中国食品工业中,作为快速增长的新生行业,益生菌行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领军企业家素质高、消费者的科学认知相对正面的良好基础。张和平提醒,在未来市场做大后,易出现鱼龙混杂、概念滥用的情况,行业需要警惕。

  “任何食物都不能离开安全谈功能,因此对食品用菌种进行安全性评价十分重要。”李凤琴提出,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管理体系,益生菌安全研究成为当前菌种企业亟待突破的瓶颈。这一程序规定了食品用菌种(包括细菌、丝状真菌、酵母、放线菌及藻类)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同时规定了拟用于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新食品原料、保健食品的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丝状真菌、酵母、放线菌和藻类等在内的活菌种安全性评价,将对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起到重要规范和指导作用。

开放式创新拓展益生菌应用领域

  雅培中国营养品研发中心研发总监赵艳荣表示,随着对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和健康益处的了解,益生菌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消费者的重视。但是由于特殊膳食食品目标人群的特殊性,需要重视益生菌的医学安全性评估。益生菌作为活菌原料应用,**要满足食用安全性,其次需要考虑生产加工适应性、保质期内稳定性,并有充足的功效性证据。益生菌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有长期的安全使用历史,并使婴配食品的成分组成和功效都更贴近母乳。“添加益生菌的全营养配方食品不仅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潜在健康益处,也有可能减少社会整体的医疗经济负担。”赵艳荣说。

  李永敬表示,健康是永恒的理念和需求。现阶段,开放式创新比以往更为重要,不单单要围绕益生菌产品也要涵盖高蛋白食品以及基础营养食品,帮助广大消费者提升抵抗力。“食品工业正朝着基础营养方向发展。中国的益生菌产业研究基础好、步伐快,将可能带动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但行业要把益生菌的功能和安全研究做得更深、更广,高质量的科研仍需持续,以应对未来挑战。”李永敬说,“用于保障基本营养的基础食品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工业化食品是食品行业的中流砥柱;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补充剂未来可期。”

  蔡永峰则建议,益生菌分会以调研中梳理出的一些行业主要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业内学者、企业在疫情面前更要同心协力,支持学会工作。下一步,行业要有危机感,并加大研究力度。

  平野晋表示,疫情期间,自己作为一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看到中国各界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益生菌科技界和产业界都在努力。虽然疫情在好转,但新的局面即将展开。开发新菌株并探寻功能性菌株对人体健康的科学证据是未来的热点。疫情期间,中国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等对益生菌作用的肯定,是行业*好的支柱。后疫情时期,益生菌行业会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更多可能。味全经营管理部总监滕以勇表示,在强化益生菌研究的同时,持续开展益生菌的科普和消费者教育,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有利于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产品。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创新副总裁俞伟祖表示,当前,乳制品行业十分关注国产益生菌的开发利用。面对国产益生菌问题,旺旺集团生产研发群总处长曹永梅希望,中国科学家和企业能够在菌种筛选、基础研究上持续探索,开发出功能突出的益生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新需求。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林森表示,目前,我国益生菌产业正处于生产成本、工艺调整的重要阶段,益生菌企业一直在努力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强化益生菌的筛选、基础研究、安全性、功能性和标准建设。

完善标准法规让科研成果得以充分释放

  何国庆在会上提出两个备受行业关注的问题。一是功能声称问题。按照目前的法规管理,保健食品允许有功能声称,普通食品不允许,但益生菌本身就带有功能的含义,未来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叫益生菌、什么样的产品不能称为益生菌,规范“益生菌”这个词的使用,需要行业重点思考。二是食品中可以使用的菌种安全性评价问题。目前我国发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传统上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菌种允许继续使用,未来分离出来的传统上使用多年的菌种,是否都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样值得业内思考。

  这些问题引起参会企业代表的共鸣,云战友谈到,目前行业亟待解决的是如何让益生菌在法规中占有一席之地。君乐宝集团副总裁朱宏表示,目前我国益生菌的研究水平已经与国际同步,但科研成果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其中一个问题是标准法规不完善,为此须尽快健全和完善益生菌的标准法规体系。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姜甜补充道,除了规范益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对于益生菌功能性应用量大的普通食品,如何规范益生菌的使用,同样需要行业共同面对。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刘振民表示,当前消费者对发酵乳需求从营养性转向了功能性,但是功能性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完善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将对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疫情期间,益生菌分会以问卷形式调研了包括益生菌相关企业在内的近80家企业,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后的发展建议;聚焦当下益生菌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于3月23—4月1日开展行业研究及发展情况调研,通过调研分析目前我国益生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下一步,益生菌分会将重点落实好计划7月21—23日于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孟素荷指出,分会将侧重于抓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高端,目前已形成共识,正寻求政策支持,比如在疫情期间,在企业的推动下,分会在标签标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积*成效;二是在中端,加强科技支撑。在新菌种、新功能的验证方面争取立项支持;三是在终端,加大科普力度。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多渠道、多层次推进科普工作。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