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路径与共促内循环发展的思考

百检网 2021-12-3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京津冀三地服装产业又该如何协同,如何以内循环为抓手,优势共享,共谋发展?

  01

  京津冀协同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02

  大趋势下产业的响应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给三地服装产业发展创造了****的条件和大环境。自2014年9月起,三地行业协会开始行动,包括举办各类论坛、大赛、产学研结合等活动,大家都在力求探寻或尝试一体化的方式及方向;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许多服装生产企业陆续开始迁出,津、冀地区尤其后者是*大承接者。 

  不过,河北虽承接了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却没有带来人才的大量输入。三地产业间的互动,仍需要更具实质性的协同工作机制或措施落地。

  03

  三地优势和现状

  北京  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集聚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国内外知名时尚、艺术类高等院校及纺织科研院所,每年培养大量时尚产业所需的设计师、**技师等专业人才,拥有一批国际水准的设计师队伍。 

  北京有*成熟的消费群体,2019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43038.29元/人,较2018年增长了3152 0173 3840.6元/人,增速为8.02%;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46358.17元/人,较2018年增长了3432.52元/人,增速为8%;居民衣着支出为2229.53元/人,同比增长2.48%。 

  北京拥有全国*大体量和*优质的商业资源,包括坪效世界排名第二的SKP、单店业绩超过120亿的国贸商城,有全国**的侨福芳草地、大悦城,也有时尚潮地三里屯太古里,这些商区早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服装品牌拓展的必争之地。 

  天津   作为老的纺织工业基地,天津有很强的产业基础,服装与纺织密切相关,也造就出了诸如“大维”、“应大”、“米盖尔”等一些知名品牌,现有服装企业500余家。但天津并不是一个服装产业的先锋城市,相对于其他产业带的迅速发展,面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竞争,天津服装承受了巨大的产业压力。规模小、基础薄、发展慢的产业基因,使得天津服装品牌始终没有得到更快的发展。

  河北   羊绒在国际上被称为“软黄金”、“纤维之王”和“钻石纤维”,河北清河县是世界上*大的羊绒集散地。多年来,清河县采取多种措施,力促羊绒产业不断晋级上档,使清河羊绒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国内消费者认知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但其羊绒服装在产品设计及工艺上仍需提升,同时仍缺少知名品牌出现。 

  河北辛集皮革业历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素有“辛集皮毛名天下”之美称。改革开放以来,辛集皮革业得到迅猛发展,构筑了以辛集国际皮革城、制革制衣工业区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成为了全国*大的制革、制衣和皮具的生产基地,被命名为“中国皮革皮衣之都”、“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然而,由于企业缺乏设计人才,辛集皮革服装的整体时尚度、品牌化程度也落后于沿海地区。 

  河北不乏像“衡水工业新区服装产业园”、“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沧州东塑明珠服饰文化产业创意园”等有一定影响力的服装产业园区,但行业普遍面临着设计人才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虽有近千余个注册服装商标,却*少有国内**品牌;虽有大量的销售渠道,但以低端批发市场为主。制约河北服装产业进步的羁绊并没有消除,“小而散,大而不精”一直是产业的痛点,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考验,特别是在网络化数字时代,企业亟需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需要重新定位。

  河北服装产业有强大的产能,但需要品牌助力;河北服装产业蕴藏着强大的动能,但需要观念、机制、人才的输入和迭代。

  04

  新背景下三地协同的路径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需要**突破的领域之一。7年来,三地的产业疏解转移和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疏解非首都功能,既是减轻北京的‘大城市病’,让首都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也让疏解出去的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发展升级。”然而,由于京津冀各自区位定义不同,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三地服装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已7年后,在如何协同、如何一体化问题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等,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5G技术的快速应用,在加速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也在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传统企业人才窘境明显,正在加大企业间差距,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服装产业协同发展,“联通、协同”已经势在必行。 

  1、建立跨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京津冀真正的协同,**需要打破地域界限、体制束缚,抛弃固有的偏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从三地产业整体发展的急需出发,从服务及满足大循环内需出发,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充分利用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思考未来,京津冀产业的一体化才可能推进。 

  2、成立“京津冀服装协同发展办公室”。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扎实推进各项协同工作的前提,是具体项目落地实施的关键,是实事求是制定京津冀服装产业长远协同规划的先决条件。 

  3、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低碳化、可持续、网络化的产业生态链。 

  4、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设计创新、精工智造、渠道共享的协同发展与布局。促进京津冀产业功能合理分工,优化产业规模结构,着力培育有完整供应链的智造基地。强化京与津冀服务功能合作对接,共同构筑面向国内及国际的开放平台。

  5、组建由行业协会发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商业企业、互联网运营商、资本运营商、媒体参与的“京津冀时尚产业联盟”,可以多角度、多维度促进三地优势互补、相融相通,加快河北服装企业品牌的打造与发展,以高效产能、优质产品满足内需;服务于内循环的发展。

  6、京津冀要在全国**制定“京津冀服装产业电子商务行为规范”,这是打造公平、良性市场环境,规范企业间竞争行为,营造“干净可持续”的网络生态的基础,是数字技术真正服务品牌发展的保障。 

  7、建立“京津冀服装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可以普及知识产权教育,优化市场环境,保护商标权、设计师权益及企业创新动力,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与发展环境,助力内循环可持续发展。

  05

  京津冀协同的愿景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产业链以及资源互动、有机连接而形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京津冀规划赋予的区域使命。 

  充分发挥三地产业各自优势,达到“术业专攻,优势互补“之目的。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谋求“协同创新,共同繁荣”之理想。

  充分发挥综合资源优势,实现推动企业“品牌**,转型升级”之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产业智造步伐。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