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之下,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悄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
“成本倒逼”激发新一轮产业转移
“由于招不到工人,公司的5条成型生产线一度缩减至2条。”东莞清溪吉兴鞋厂的人事部经理向记者介绍说。
目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等原因,在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近89%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招工难”的现象日显突出。
其实,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只是当前沿海一些企业遭遇生存困局的一个方面。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原材料价格频涨……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刺痛了加工制造业*为敏感的成本“神经”。
加上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节能减排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有了强制约束。各种复杂因素累加的高成本,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兴起。
以劳动密集型的典型行业纺织业为例。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达60%的浙江省,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
不仅仅是纺织行业,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类似。
从欧美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东南沿海,再到中国中西部,世界产业转移的*初动因都为成本所逼。
改革开放30年来,以东部地区为标志,我国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了数以十万计的现代化工厂,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业已在品牌建设、企业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培育、产业配套等方面积累了明显优势。但同时,人工成本、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消失。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生产要素在产业转移中更合理配置
为把握正在兴起的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湖北省决定在三峡大坝下游、紧邻长江的宜昌市?亭区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依托优势的电力资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深圳等地的企业投资落户。7月3日,首批8个项目在园区内正式开工,61个项目同时签订投资协议,投资总额达224.44亿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现代经济,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能够自由、合理地流动。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明显看出:沿海之长,恰是中西部之短;中西部之长,恰是沿海之不足,双方取长补短,联合奋进,就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在迎接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重庆将放弃以‘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之路,在承接转移时,有选择、有重点地承接部分产业。”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表示。
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曾经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在新的产业转移中演变为“沿海接单,内地加工”。
以纺织产业为例,中国纺织产业的80%以上仍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但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运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东部地区生产开始收缩;中部地区产量同比提高了30%左右。河南、湖南、安徽、四川等内陆省份已经成为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省份。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也表明,1月至4月,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尤以东北及西南地区发展较快。
“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主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参与软件等国际项目外包,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国际品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指出。
已形成全国**的“土地精深化开发招商引资模式”的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在保持先进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将“二次开发”的重点放在生产性服务业上。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标说:“只有顺应变化趋势,否定过去成功的自我,才能突破既有的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势。”
基于此轮产业转移“成本倒逼”特点,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日渐成熟。转移不仅仅是厂房、生产线简单搬迁,以产业转移为契机,谋求产业升级十分迫切。
始于降低成本,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和桃源、澧县,分别兴建陶瓷销售、展览、研发中心和现代化的生产线,将常德作为东鹏陶瓷的产销大本营。
“这个项目,可不是将佛山的生产研发基地简单地搬迁到常德,而是要借此机会对设备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明说。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沿海地区已经从初级工业化阶段迈入**工业化阶段,而西部内陆地区还处于经济大开发初期。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研究部部长程伟表示,对于东南部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而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以以投资迅速拉动经济增长。
产业转移谨防再走“弯路”
本世纪头20年是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期。
当产业转移大规模展开之时,被冠以“淘金之旅”的投资洽谈活动一时间沸沸扬扬。为了吸引投资,一些中西部地区竞相强调“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环境生态”承载空间。
“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观点。西部是中国生态脆弱、经济滞后、社会相对贫困、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这样的地区怎么定位其发展,包括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信凯说。
我国东部在承接国际转移中,曾经为高污染、高能耗、不环保企业设置过低门槛,有过惨痛教训。在此轮产业转移中,中西部要坚决将此类企业拒之门外。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认为,梯度转移不等于把污染企业搬到中部,而是在技术升级、节能环保前提下的转移。中部承接产业转移要一步到位,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对“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梅新育表示。
承接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中部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处于建设用地高峰,而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建设用地预留空间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努力摆脱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困境,除了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之外,还要将产业转移的链条延伸到研发和设计环节,特别是要以良好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产业转移。”梅新育指出,内陆地区要积*承接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虽然全球范围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不同程度造就了承接地的“经济神话”。但是,应当看到,目前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依然面临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政策引导不力等问题。
“要采取多种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资源整合的平台。”程伟提出,政府要加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培育本地区重点和特色行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同时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发挥产业集群效力。
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积累,我国东部地区在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发展中,品牌培育、资本实力等具备了较好条件。
“而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利用资本运营在内的多种手段,整合东部和中西部发展资源非常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微博士建议,通过企业上市,风险资本融入,收购兼并等手段,快速实现规模扩大,提升品牌价值,有助于提高产业转移水平。
“沿海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西进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王微说,顺应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东西部面临的共同任务。